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
一、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
花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古人点灯还有祈求平安的意思。观灯是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一项娱乐活动。
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汉文帝
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文帝就规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上下都点灯敬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中国花灯的制作非常讲究,而且种类繁多。
在隋朝时期,元宵节观灯的活动已经非常热闹了,唐朝更是将这个活动进一步扩大,当时国家富裕,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多,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被发展的十分兴盛。宋朝的元宵灯会除了花灯还有烟花、灯谜等娱乐活动。这时候的元宵观灯活动可以持续好几天。
古时候没有电,在到了夜晚的时候,灯是可以驱走黑暗,带给人们安全感的东
西,所以点灯往往能衍生祈求光明,驱邪避祟的意思。在闽南地区灯与“丁”谐音,人们在元宵节提灯穿梭,有祈求添丁得子,人丁兴旺的意思。
现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依然被继承保留下来,大家会在元宵节举行灯会,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习俗,花灯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宝。
二、元宵节看花灯由来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
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
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道家驱邪避祟生活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道家驱邪避祟生活常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hnhgjc.com/n/117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