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赏析,简短优美的现代诗赏析

本期话题:关于汉语现代诗的赏析——浅谈如何读诗导读:本篇旨在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针对现代诗普通读者,就如何读诗的问题作浅显探讨,不作为学术性论证。在读者们的怂恿下,于是我开始不知天高地厚起来;于是我斗胆开启此篇。事实上我

本期话题:

关于汉语现代诗的赏析

——浅谈如何 读诗

导读:

本篇旨在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针对现代诗普通读者,就如何读诗的问题作浅显探讨,不作为学术性论证。

在读者们的怂恿下,于是我开始不知天高地厚起来;于是我斗胆开启此篇。

事实上我特别不喜欢赏析这个词,尤其对于诗歌。赏析一词给人一种主体面对客体的感觉(诗歌成了客体,需要我们去解决:鉴定、欣赏然后剖析),这太西方了,我很不喜欢!就像吃饭,西方人总以一种主体面对客体的姿态(解剖它、分析它、研究然后改造或者消灭它),而作为东方人,我们面对食物时,是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我们不是去消灭食物,而是融合,融入其中以达天人合一)。

扯远了,回正题。

诗歌之于读者,我常将其比作一道菜:干就完了!那么咱们先来看看这:(此为反例、引自度娘,建议略过)

余光中《乡愁》作品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在我看来,这类教科书似的赏析适合于带有某种功利性目的的阅读者,比如应试、比如投稿、比如学术、比如装逼……因为它似乎更接近于一种理性思维活动,依赖于智力、知识为基础的归纳总结、推理与判断,不属于艺术审美活动的范畴。读诗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思维活动,是读者通过作品所构建的外在视域,借由其个体的生命体验所唤醒的想象力从而抵达作品内在视域的感性思维活动,它也发现真理,却不是依靠诸如科学等理性思维的方式获得,人说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就是这个道理。读者将自己融入其中,让思绪在作品所呈现的超现实世界里翱翔。(我这样的表述太不像人话,唉!)

还以我们吃饭为例:对于一道菜品,食客只需要带上味觉和心情,去感受菜品带来的愉悦即可,我们没有必要去了解烹饪的配方和工序以及出自哪一位大厨之手,更无需知道厨师的风格个性成长背景……我们只需要让自己的味觉融入菜品之中,感受其美。读诗也然,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谁、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个性风格、写作技巧……我们只需要搭乘其文字的列车,跟随其作品的脉络前行,在每一个可能唤醒想象力的地方驻足,将自己全然地融化其中。比如这首《乡愁》:你甚至可以不知道余光中是谁、有过怎样的人生背景以及他的创作初衷……你只跟随文字前行,在能够唤醒你想象力的地方,让思想驰骋。

附原文:乡愁 [ 现代 ]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现代诗歌赏析,简短优美的现代诗赏析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跟随文字,我的思绪就回到了那个年代:写信、贴邮票寄信、等回信……我不记得有跟母亲通过信,但我跟祖母有过,每一次写信时的情之切切、然后就像托付一位最可信赖的长者,我将所有的思念都郑重地托付给一页信纸,再郑重其事地封口、贴上邮票,跑去邮局投进一个张着大嘴的墨绿色邮筒,然后眯着一只眼睛凑近桶缝瞅了又瞅,确认信件踏踏实实待在那个邮筒里面,离开时还不忘一步几回头。信件倒是投递出去了,接下来就是在心头算计老祖母多久能收到、想象她听见信的内容时的表情(老祖母不识字,收到的信都是让人念给她听,而回复也是别人代笔的),我自己都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余下的,便是漫长的等待——怎么还没有收到回信呢?

跟随文字的进程,就这样阅读着,没有理性的思考,只有感性的联想,将自己沉浸在依托于文字所开启的想象空间里,仿佛所有的情感体验都被唤醒。是的,我们读诗必须唤醒自己的想象力。

或许有人会问:我读到的意思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一致该怎么办?

请记住我的话:一件完工的作品(公开发表),天然地具有其独立性,它不再隶属于作者,作者本人也成为诸多普通读者之中的一员,不具有解释的权威性。我们不能把作品当成作者心志的呈现,更不能把作品当做作者现实生命历程的呈现,换句话说:我们读诗,读的不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或者其励志的奋斗史,我们读的是诗歌给予我们的一个超现实世界,读者依据其自身所拥有的生命体验去开启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那么有人或许又会问了:照您这么说,诗歌就没有审美标准了?难怪诸如那些所谓的梨花体乌青体浅浅体好看体……它们借着大刊或者大咖的加持满世界横行,羞辱读者恶心大众……

你别急,听我说!虽说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终归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孙悟空、猪八戒或者沙和尚!我想说的是:人类的审美趣味虽因个体而异,然则又是具有共性的,艺术哲学称其为审美标准的客观性,也即美,是客观的。说人话就是:任何依仗其所谓的学术地位强词夺理指鹿为马的行径,都是耍流氓!比如,或许你我眼中的美女类型不尽相同,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她必须的确是美女;又或许你我所喜欢的东西虽不尽相同,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为饭是香的屎是臭的。读者尽可依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开启想象力,在作品所构建的超现实世界里自由驰骋,别去管作者的意图,因为此刻的作者在阅读地位上与普通读者是平起平坐的,他的观点对于作品的解读不具有权威性。

那么或许有人要问:遇见看不懂的诗怎么办?

事实上,读不懂的诗通常存在着两种可能性:1,原本就是一首烂诗,看似写得云山雾罩,其实只是故弄玄虚不知所云,里面空空如也。2,原本是一件优秀的作品,内藏一个深邃而精彩的世界,只是由于读者目前是能力所限,难以想象或者无力驾驭。在这里我愿意把一首诗歌比做一道门,无论是柴门、朱门或者颇具科技感的钛金属门(此喻诗歌语言的风格各异),它看起来是一道什么样的门其实并不重要且无高下之分(各取所爱),而关键之处是在于这道门的后面是些什么?(1,走进这道门发现里面曲径通幽别有洞天;2,走进这道门发现里面幽暗深邃,继而豁然开朗,阳光明媚精彩纷呈;3,走进这道门,里面空空如也,别无所藏;4,走进这道门,迎面撞上一堵墙)。像情况1那种便是一首好诗了,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我们去仔细玩味;像情况2那种则属于宏篇巨制了,是难得的珍品值得收藏;像情况3那种,就属于标准的烂诗,哪怕它写得貌似雍容华贵看起来金玉满堂的样子;最可气的是情况4那种,属于典型的伪诗(压根儿就不是诗),当你正打算进入时,咣当一声撞你一个大头包。

尽管如此,对于那些读不懂的诗,我还是要说:扔了它,哪怕它是世界名著。道理很简单:我不质疑名著的伟大,只是……您这文字太深而我的生命太浅,您就自去伟大吧,我不陪!就像我常说的那样:不听贝多芬,照样干革命!没有哪一道菜品是非吃不可的;没有哪一支曲子是不听会死人的;没有哪一首诗是不可不读的(应试或者有装逼需求者除外)。

或许又有疑问:照你这样说来,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就全都白瞎了哦?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哦?

我说:不不不,本篇绝无此意!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有一个自发而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读诗又像极了饮酒——喝着喝着,酒量就增了。我们读诗,读着读着口味也就重了,那些一般的小清新文字,已经无法满足你日渐浓烈的口味,于是你就自然地开始了选择与挑剔,正如前人所言:二十岁时不喜欢《再别康桥》的是俗人;三十岁时读不懂《雨巷》的是庸人;四十岁还迷恋上述二者的,您需要深刻检讨!(其实这话是我杜撰的)。

这是因为美是有层次之别的。人类最原始最普遍的审美标准是优美,也即宁静和谐之美。事实上人们日常所言的美,指的多是这种优美。哲学家将人类艺术的美分为对立的两组形态,即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其中喜剧美(包括滑稽、幽默、黑色幽默)与优美的反面(丑陋)是相关联的,而悲剧美则通常与崇高有关联。崇高美或者悲剧美便是人类更高一级的审美取向,故有美在悲剧之说。注:这里的崇高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它是一个美学概念。

罪过罪过,说着说着就又不说人话了!

总而言之:关于如何读诗,作为普通读者,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就像面对一道菜……干就完了!好吃就继续,不好吃就走人!相信随着你阅读经验的累积,口味的提升,或许某一天,你会成为一个饮中圣徒:非浓烈之酒不饮(或许那时的你会觉得:除开贝多芬世间再无音乐;除开艾略特诗歌全是鬼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hnhgjc.com/n/82152.html

(0)
新劵的头像新劵
上一篇 2022-08-12
下一篇 2022-08-1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qq:6540144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540144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