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礼不包括,五礼中吉礼指的是

内容导航:古代礼仪文化,“五礼”是哪五礼?中国古代五大礼制五礼是什么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五礼中的吉礼属于五礼中吉礼的是古代礼仪文化,“五礼”是哪五礼?古代五礼指的是:祭祀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

内容导航:

  • 古代礼仪文化,“五礼”是哪五礼?
  • 中国古代五大礼制
  • 五礼是什么
  •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
  • 五礼中的吉礼
  • 属于五礼中吉礼的是
  • 古代礼仪文化,“五礼”是哪五礼?

    古代五礼指的是:祭祀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

    中国古代五大礼制

    中国古代五种礼制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五种礼节来防止天下老百姓做坏事并教育他们理解、遵守这些礼制。”这五种礼制便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合称。1.吉礼:是祭祀鬼神的礼仪。古代认为祭祀是“国之大事”,故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对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等。2.凶礼:不单用于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的哀悼,有丧、荒、吊、祫(为清灾除病而祭祀)、恤等五种仪式。3.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有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礼,包括军制、赋税、劳役、封疆、经界等仪制。后多指军中的礼节。4.宾礼: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之间所用的礼节,共有朝、宗、觐、遇、会、同、问、视等八种。5.嘉礼:指宴会和庆贺之礼节,内容比较复杂,有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shènfán,古代王侯祭社稷和宗庙所用的肉)、贺庆等六种。

    五礼是什么

    五礼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五礼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1、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等。

    五礼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五礼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2、凶礼:就是跟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节,这方面不仅仅包括丧葬之内容,还有其他一些跟灾难有关的礼节。《周礼·春官·大宗伯》就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3、军礼:指旧时指军中的礼仪。西周五礼之一,是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军人的礼节;军中的礼节。包括举手礼、注目礼、持枪礼。

    4、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语出《周礼·春官·大宗伯》。

    5、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嘉,美、善的意思。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其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嘉礼的用意在亲和万民,其中饮食礼用以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礼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宾射礼用以亲近故旧朋友,飨燕礼用以亲近四方宾客,脤膰礼用以亲兄弟之国,庆贺之礼则用在国有福事时。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

    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 礼仪 分为五大类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一、吉礼

    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每年 冬至 ,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常雩的时间,《左传》桓公五年说是’龙见而雩’。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于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 雨水 ,故每年此时有雩祭。因旱而雩是因发生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一般在夏、秋两季。冬天已是农闲,已无旱灾之虞,所以《谷梁传》说’冬无为雩也’

    雩祭之礼,天子、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称为’大雩’;诸侯雩于境内山川,只能称’雩’。大雩在南郊之旁筑坛,用盛乐、歌舞,称为’舞雩’,《公羊传》桓公六年何休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即是指此。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礼记·月令》),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地示 对地示(音Qi)的祭祀,也依照尊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祭祀。所谓血祭,是用祭牲的血浇灌于地,使其气下达,及于地神。社是土神;稷是百谷之主;五祀是 五行 之神;五岳指东岳岱宗(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被认为是 天下 五方的镇山。

    第二等是山林、川泽,用貍沈之祭。祭山林叫’貍’,祭川泽叫’沈’。貍即’埋’字,将牺牲、玉帛埋入土中,表示对土地、山林之神的祭奠。沈通’沉’字,是将牺牲、玉帛沉入川泽,以表示对川泽之神的祭奠。文献中不乏用’沈’的方式祭河神的记载,如《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渡河前,献子在玉上系以红丝绳,祈祷于河神,然后’沈玉而济’;《左传》定公三年,蔡昭侯从楚国回来,经过汉水时,’执玉而沈’等皆是。

    此类祭祀的对象还有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据《周礼·小宗伯》,王郊祭之后,还要望祭五岳、四渎、四镇。四渎指江、河、淮、济等四条大河。四镇指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冀州的霍山,是四方的镇山。五岳、四镇、四渎各据一方,相隔辽远,难以一一往祭,所以在都城的四郊设坛,遥望而祭之,故称望祭。诸侯只能祭祀封地内的名山大川,所以自古有’祭不越望’之说。

    第三等是四方百物,用疈辜之祭。四方百物,是指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疈是剖祭牲之胸,辜是将剖过的牲体进一步分解。这类祭祀对象有如户、灶、霤、门、行等’五祀’。《礼记·月令》说,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门,冬祀行。五者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厚于民生,应该报其功,所以要祭五者之神。

    人鬼 人鬼之祭,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祭必于庙,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诗·小雅·天保》说:’禴祠尝烝,于公先王。’禴、祠、尝、烝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祭名,不同的文献所记略有小异,如禴或作礿,祠或作禘。所谓四时祭,就是每逢岁时之首,用时令蔬果祭祖。天子庙数众多,难以在一日之内遍祭,所以又有犆和祫的区别。《礼记·王制》说:’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犆,即’特’字,是单独的意思。犆礿,是说春祭是对群庙一一祭祀的。祫是合祭,就是将群庙的庙主集中在太祖庙致祭;夏、秋、冬三祭是祫祭。

    对父祖的祭祀还大量集中在丧礼中,有奠、虞、卒哭、祔、小祥、大祥、禫等名目,相当复杂。后世的人鬼之祭,并不限于先祖,还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有关的情况,将另立专题介绍。

    古代礼仪二、凶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凶礼是指救患分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细目则有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五种。

    丧礼。某国诸侯新丧,则兄弟亲戚之国要依礼为之服丧,以志哀悼,还要派使者前往吊唁,赠送助丧用的钱物等,都有特定的礼仪。丧礼是古代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与丧礼密不可分的是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丧服,以及从三年到三月不等的服丧时间。因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需要另文介绍。

    荒礼。荒是指年谷不熟,也就是通常说的荒年。《逸周书·籴匡》将农业丰歉分为成年、年俭、年饥、大荒等四种情况。《周礼》所说的荒,还包括疫病流行在内。当邻国出现灾荒或 传染 病,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时,应该用一定的方式表示同忧,如《礼记·曲礼》所说’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或者直接贷给饥民粮食,《国语·鲁语》:’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郑子皮’饩国人粟,户一钟’。或者移民通财,《孟子》梁惠王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吊礼。邻国遭遇水火之灾,应该派使者前往吊问。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生大水,鲁君派人前往慰问,说’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左传》 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宣公之庙)灾,’三日哭’。《谷梁传》:’三日哭,哀也,其哀礼也。’《汉书·成帝本纪》,河平四年三月,对因’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振贷,其为水所流压,死不能自葬,令郡国给槥椟葬埋。以葬者与钱,人二千。《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三年二月丁未,置’漏泽园’,瘗埋人骨,无使暴露。

    禬礼。禬(音hui)是会合财货的意思。邻国发生祸难,发生重大物质损失,兄弟之国应该凑集钱财、 物品 以相救助。《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会于澶渊,宋灾故’。《谷梁传》云:’更宋之所丧财也。’意思是说补充宋国因灾祸而丧失的财物,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左传》闵公二年,狄人入卫,立戴公,以庐于曹。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恤礼 恤是忧的意思。邻国发生外患内乱,应该派遣使者前往存问安否。

    儒家对荒礼提出的’散礼’、’薄征’、’缓刑’、’劝分’、’移民通财’等一系列原则,两汉曾具体加以运用。汉高祖二年六月,关中大饥,米价每斛万钱,民人相食,移民通财,’令民就食蜀汉’。汉文帝颁令,凡遇大灾,百姓可蠲免租税,称为’灾蠲’。成帝又开入粟助赈者赐爵的先例。光武帝建武五年夏四月,旱灾、蝗灾并起,迫于饥饿而触犯 法律 者甚多。五月丙子下诏:’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宽赦缓刑,以示哀矜。后汉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京师地震,乃下诏散利,年七岁以上的受伤害者,每人赐钱二千。经过历代不断完善,救荒赈灾成为重要礼制之一。

    古代礼仪三、军礼

    军与征战相关,而也列入礼的范围有两方面的理由。从理论上讲,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必然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因此《礼记·月令》说,需要命将选士,’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此外,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原则。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所以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礼记·曲礼》说:’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上古有《司马法》一书,记述当时的军礼,可惜已经失传,研究者只能退而从《周礼》的记载来推求其概貌。《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

    大师之礼 大师之礼,是制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是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情,所以《周礼》说:’大师之礼,用众也。’郑玄注说:’用其义勇也。’

    大均之礼 据《周礼·地官·小司徒》,古代的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两,四两(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国家根据这一建制’以起军旅'(征兵),同时’以令贡赋'(分摊军赋),也就是说,应征的士兵必须自备车马、盔甲等。这种做法,是由与当时兵农合一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均之礼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负担均衡。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军礼中不再有这一条。

    大田之礼 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故称大田之礼。田猎的主要目的,是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能力,训练未来战争中的协同配合。

    大役之礼 大役之礼,是为了营造宫邑、堤防等而役使民众。大役之礼要求根据民力的强弱分派任务,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为力不同科’的思想。

    大封之礼 诸侯相互侵犯,争夺对方领土,使当众流离失所。当侵略一方受到征讨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树,故称大封之礼天子亲征是一件重大的事件,《礼记·王制》说,出征前要举行’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等礼仪。类、宜、造、祃都是祭名,祭祀上帝、社、祢(父庙)和所征之地,是为了祈求各方神灵的保佑,确保战争的胜利。受命于祖是为了告庙,并将神主请出,奉于军中。受成于学是为了 决定 作战的计谋。

    此外,军队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阵、行列、校阅,乃至坐作、进退、击刺等,无不依一定的仪节进行。军队的日常训练,包括校阅、车战、舟师、马政等,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得胜之后,又有凯旋、告庙、献俘、献捷、受降、饮至等仪节。

    古代礼仪四、宾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在宗法社会中,天子与诸侯之间,大多有亲戚关系。为了联络感情,彼此亲附,需要有定期的礼节性的会见。据《周礼》,宾礼就是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其名目有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六服之内的诸侯,按照季节顺序,轮流进京朝见天子;’时见曰会’,是王将要征伐不顺服的诸侯时,其它诸侯觐见天子;’殷见曰同’,是天子十二年未巡守,四方诸侯齐往京师朝见。诸侯之间,也要定期相聘问,有关的礼仪,将另立专题介绍。

    朝礼 朝礼包括天子的五门(皋门、库门、路门、雉门、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朝位(三公、孤、卿、大夫等在朝廷中站立的位置)、朝服(冠冕、带韠、黻黼、佩玉等)等,以及君臣出入、揖让、登降、听朝等的礼仪。

    西周时,王每日视朝,与群臣议政。汉宣帝每五日一上朝。后汉减省为六月、十月朔朝,其后又以六月盛暑为由而去之,所以一年仅十月朔临朝。魏晋南北朝有朔望临朝的制度。朔、望日的上午,公卿在朝堂议论政事;午后,天子与群臣共议。隋高祖勤于政事,《隋书·高祖本纪》说:’上每旦临朝,日昃忘倦。’唐代的视朝制度,九品以上的官员每月朔、望上朝;文官五品以上每日上朝,故称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称九参官;五品以上五日一朝,号六参官。

    到唐代,开始在京师为外地的官员设置邸舍。唐初,各地都督、刺史、充考使到京师等候朝见,都是各自租赁屋舍而居,往往与商人杂处,不成体貌。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下诏,就京城内的闲坊,建造邸第三百馀所。对官员上朝的服装也有了严格的规定。朝廷的礼仪规范也日益细密。

    相见礼 古代 人际交往 的礼仪,并非局限于天子、诸侯之间,在士与士之间也有相应的礼仪,《仪礼》有《士相见礼》记载上古时代士相见,以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庶人见于君、燕见于君、言视之法、侍坐于君子、士大夫侍食于君等等的礼节。以此为基础,历代的相见礼有所变化和发展。

    蕃王来朝礼 据《明集礼》,洪武初年制定蕃王来朝礼。蕃王来朝,到达龙江驿后,驿令要禀报应天府,再上达中书省和礼部。应天知府奉命前往龙江驿迎劳。蕃王到达下榻的宾馆后,省部设宴款待。然后由司仪导引,到奉天殿朝见天子,到东宫拜见皇太子。朝见完毕,天子赐宴。接着,皇太子、省、府、台一一设席宴享。蕃王返回,先后向天子、皇太子辞行,然后由官员慰劳并远送出境。其间的每一个程序都有’仪注’加以规范。

    古代礼仪五、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之礼的总称。嘉是善、好的意思。嘉礼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礼仪,故称嘉礼。

    饮食之礼 国君通过宾射、燕享之礼,与族族兄弟、四方宾客等饮酒聚食,以联络和加深感情,所以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婚冠之礼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十五而笄,有冠笄之礼,表示成年。成年男女用婚礼使之恩爱相亲,所以说’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宾射之礼 古代乡有乡射礼,朝廷有大射礼。在射礼中,即使有天子参与,也必须立宾主,所以称宾射之礼。射礼主为亲近旧知新友,所以说’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燕飨之礼 四方前来朝聘的诸侯,是天子的宾客。天子要通过燕飨的方式,与之相亲。所以说’以燕飨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脤膰之礼 脤膰是宗庙社稷的祭肉。在祭祀结束后,将脤膰分给兄弟之国,借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所以说’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

    贺庆之礼 对于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他们有喜庆之事时,要用致送礼物,以相庆贺。所以说’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巡守礼 《礼记·王制》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周礼·大行人》则说天子十二年’巡守殷国’。《易·观卦》说,王者要’省方、观民、设教’,意思是说,天子要巡省方国,以观 民俗 而设教。据文献记载,上古时代帝王有定期巡守的制度。《尚书·尧典》说,舜在巡守之年的二月,东巡守到达岱宗(泰山);五月,南巡守到达南岳;八月,西巡守到达西岳;十一月,北巡守到达北岳。舜所到之处,要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观察风俗民情,并听取诸侯的述职,考论政绩,施行赏罚。秦始皇曾到各地巡守。《后汉书·世祖本纪》说,光武帝曾经于十七年南巡守、十八年西巡守、二十年东巡守。

    即位改元礼 古人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子夜为冬至之时称为初元(或者上元)。政权的更迭,往往选择元日,据《尚书》记载,唐虞禅让,就选择在’正月上日’,上日就是朔日。《春秋》新君即位,必称元年,《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意在’体元居正’一般来说,《春秋》遭丧的当年年,无论在哪个月,新君都继续沿用旧君的纪年,而到次年正月元日才告庙即位,这既是为了使新君从’新元’开始纪年,也是也有整齐王年的意义。汉武帝根据有司的提议,顺序使用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的年号。成为最早使用年号的帝王。后汉光武帝是第一位举行即位大典的君王,从此,帝王即位必有盛典,典礼的仪式也日益繁复。

    五礼中的吉礼

    五礼中的吉礼是指: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祀天。主要包括:圜丘祀天;祈谷,大雩,名堂;祭祀五帝;祭祀日月星辰。祀地。主要包括:方丘祭地,四望山川;封禅;祭祀社稷之神。宗庙祭祀

    根据《周礼》记述,中国古代把礼分成五大类,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刚刚吉礼已经说过了,我们从嘉礼开始介绍:

    二、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涉及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三、宾礼

    宾礼是外交之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

    四、军礼

    军礼是军事之礼,是军旅操演、征伐等军事活动的典礼。

    五、凶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凶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恤礼哀寇乱。

    属于五礼中吉礼的是

    答:吉礼为五冠之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周礼》中对礼法、礼仪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hnhgjc.com/n/880485.html

    (0)
    jindon的头像jindon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 2023-11-25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qq:6540144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540144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