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深度解析(论穷而后工)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穷而后工深度解析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穷而后工深度解析以及论穷而后工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一览1、“诗穷而后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穷而后工深度解析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穷而后工深度解析以及论穷而后工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诗穷而后工”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 2、穷而后工的原因

“诗穷而后工”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诗穷而后工”(陈琳藩)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于是人们总以为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来;换句话说,不是穷人就不是好诗人。连岳麓书社 的《古文观止》也把这句话解释为:“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能够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能写出技巧高明的诗。”

如果说,诗人一定要穷困之后才有好诗;那么我想:许多有志于诗歌的人,都不愿入诗歌之门,绝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其实“诗穷而后工”,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只不过要把“穷”字解释为“穷困”就不大好了。

《辞源》中,对于“穷”字的解释有六种:一曰终极,二曰止、尽,三曰困厄,四曰贫苦,五曰寻根究源,六曰古国名。;3f

欧阳修理工这篇序中,总共用了7个“穷”字。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可以解释为“穷困”。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当了官还会贫困么——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毕竟不至于贫困。梅圣俞的“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是因其丰才吝遇,当不上更大官。而“内有忧思感愤”,使其心志受累到极点,而“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则“其兴于怨刺”,“而这穷者之诗”,“写人情之难言”——这就是好诗了。

“盖愈穷则愈工”,是依据梅圣俞为例而提出来的,既然梅圣俞并不穷困,那么这个“穷”字就不能再当成“穷困”。我想:把这个“穷”字理解成为“止、尽”,再加上一层“寻根究源”,较为接近于欧阳修的本意。则容易理解得通。如《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因穷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学术境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了,但无论怎么说,这个“穷”字一定不能解释“贫困”。

上面已谈了3个“穷”字,而欧阳修文中还有另外4个。“诗人少达而多穷”和“多出古穷人之辞也”,这2个“穷”字与“穷其心志”的“穷”同一种理解,文学作品强调人性价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古今同是一理。“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这2个“穷”是寻根究源之解。这样理解,全篇贯通起来,就能够意思完整。

学诗的人多半是感情丰富,很多人在说及“诗穷而后工”,便顾影自怜,因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与梅圣俞相比,错误的以为就是该穷困才是诗人,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易成“诗富而后工”,同样这个“富”字不能理解为金钱财富,而是“学富五车”的富。当然要达到学富五车没在相当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没有人民币前提试问,有几人能安心的读书。但也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知识、能写出好诗,还要有学习过程,还会遇上问题,让人去寻根探源。这样说“诗穷而后工”与“诗富而后工”是同一个道理。

穷而后工的原因

分类: /艺术
解析:

【墨洒乾坤·书文】试论“文穷而后工” ——读《梅圣俞诗集序》有感

在欧阳修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是其“文穷而后工”的思想!这不但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身处穷境文仕之“发愤著书”的美学概括,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仍然很值得我们思考。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开篇说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人一开篇便就诗歌创作解说了文学创作中“穷而后工”现象。文中,作者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不能施理想抱负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的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认识;一是能更有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众的苦闷愤懑,并蓄积、激发自已的“忧思感愤”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产作品。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涉及到对文学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和情感活动情况的认识,它的确包含着深刻的启示。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印证了这一思想!真所谓源远而流长……

在先秦,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爱国反被谗见疏,发愤之情可谓强也!他说过“惜诵以致愍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到“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又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的观点不无道理,正是这些政治的拙折,促使屈原作成《离骚》!正是由于屈原这样正直忠介之士厄运之“穷”这客观现实而产生了“怨”“愤”的主观感情,进而著诗文抒发之,后“工”也。

象屈原之样遭遇的文人在古代岂是少数?!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诗人们。李白,仕途始终不得志,政治包负更是难以实现,最终是落湖自尽,其遭遇亦可谓“穷”了,结果呢,成为了后人无法岂及的大诗人!他有诗云“哀怨起骚人”(《古风》)更有切身的体会:“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承之东都序》)

文中“挥斥幽愤”当然就是“发愤”,其“愤”与“愁”含义相通,愁极生穷啊,正所谓“白发三千尺,言愁似个长”!

李白之后的杜甫,又是另一位“文穷而后工”的实践家,他大量忧国伤民的成功之作,正是在抒发个人之忧愤,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忧愤之中产生。试想,如果没有杜甫的遭遇,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吗?!可见是“文穷”而“后工”啊!

在中国古代类似“文穷而后工”的文人还有很多,如司马迁受宫而作《史记》;柳宗元因政治之穷,而发愤工文;刘禹锡仕途多舛,“凝瞳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蚤发》);陆游因“穷”而力“工”……这一都印证了欧阳修的“文穷后工”说。

怀古罢了,还看今朝。现当代作家忧民忧国以文救国也可看是“文穷而后工”的另一种例子。时光流逝,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文学在世界范围不同程度的没落,人们的思维渐渐的被肤浅的经济表面同化,越来越少的人能够耐下心来探讨自已或者他人的心灵世界。文学几乎成为有用无用的东西。“文穷而后工”非常悲哀的变成了这样的禅释:文人因“穷”不得不弃“文”而从“工商”了!!

对此,我们今人是否应该自已反省反省,特别是作为一位写手,能够真正明白“文穷而后工”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的表征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hnhgjc.com/n/668872.html

(0)
jindon的头像jindon
上一篇 2023-09-01
下一篇 2023-09-0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qq:6540144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540144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